1、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实施方案(2023年)为进一步推进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结合医院近5年的开展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工作目标在巩固2022年至2025年单病种质控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通过加强医院科学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执行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逐步扩展单病种病种数量,有用12 患者对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序号指标1 实施手术前风险评估的时间与结果2 符合手术适应证与急症手术指征3 使用乳房内动脉4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5 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的再手术时间6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时间7 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时机8 切口/甲级愈合9 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10 患者对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七、围术期预防感染序号指标1 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2 预防性抗菌药物。
2、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符合率、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合理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最大限度的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为了保证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详见附件)四、工作范围及病种范围(一)工作范围:全院各相关职能科室和我院单病种管理病种涉及的临床科室。 临床科室包括:呼吸内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术前评估1.2 术前准备2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2.1 药物选择2.2 术前用药时间2.3 术中追加原因2.4 术后用药:同术前、术中用药2.5 术后使用时间3 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4 单侧手术输血量小于400ml5 术后康复治疗6 内科原有疾病治疗7 手术后并发症治疗7.1 术后并发症治疗7.2 术后并发症类型8 为患者提供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健康教育9 切口/甲愈合10 住院21天内出院11 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
3、骨科、心内科、妇产科、儿科、手术室等(二)病种范围:含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纳入全国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20个病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脑梗死,髋、膝关节置换术,儿童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适用手术与操作: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膝半月板切除术,经腹子宫次全切除术,腹股沟疝单侧,双侧修补术,乳房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闭合性心脏瓣膜切除术,动脉内膜切除术,足和踝关节固定术和关节制动酶治疗3 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4 吞咽困难评价5 血脂评价与管理5.1 评价时间5.2 管理6 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7 预防深静脉血栓8 康复评价与实施9 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10 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11 出院时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治疗12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与平均住院费用13 患者对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五、髋、膝关节置换术序号指标1 实施手术前的评估与术前准备1.1 。
4、术,其他颅骨切开术,椎间盘切除术或破坏术),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 五、单病种的实施(一)以20个单病种为单位,分别与全院主要收治该种疾病的科室进行调查工作,了解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召开全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向临床相关专科和职能科室汇报单病种的收治情况,动员相关收治科室做好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和上报工作,并与职能科室落实在单病种管理中的职责。 (二)召开专题培训,对各专业人员进行说明,使医、护和其他各科室人2 处理7 抗菌药物疗程(用药天数)8 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肺炎的健康教育 9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与平均住院费用10 患者对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四、脑梗死序号指标1 接诊流程1.1 按照脑卒中接诊流程1.2 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1.3 完成头颅CT/MRI、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2 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应用尿激酶的评估2.1 实施静脉t-PA或尿激酶应用评估2.2 应用静脉t-PA或尿激。
5、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 除内部宣教外,还要向社会、病人和家属说明所开展的服务的目的和相关内容。 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单病种管理实施的意义和进展情况。 (三)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与质控管理的内容相对应的标准化医嘱进行单病种质控。 质控内容按照原卫生部公布的质控评价指标,在单病种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对病情评估、治疗、检验、饮食、活动、护理、健康教育、出院计划和变异记录等方面进行适用性的评估。 (四)定期总结,院、科两级每季度要对工作情况进行费用11 患者对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三、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成人 序号指标1 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2 氧合评估3 病原学诊断3.1 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3.2 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4 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5 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5.1 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5.2 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5.3 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6 初始治疗后评价与处理6.1 病情评估时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