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化石吟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石、现代诗歌等。 (2)学生通过朗读的方法,熟悉文章内容、掌握结构特别、品味诗歌语言。 (3)通过竞赛、启示点拨、讨论等方法来相互充实古生物学方法的知识,增长见闻背景解读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祖国各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兴起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掏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 这时,某个生物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重读课文“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4.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小节中 一句展开。 5.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5.所选部分的第二小节是什么意思?7.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 小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2、当参观。
2、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希望。 作者在这个时候,写下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 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发。 (比喻)B.黑色的躯壳裹藏着没有生命的信息。 (拟人)C.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排比)D.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对比)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返祖现象”。 (不超过35个字)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 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
3、富的想像力。 三、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解题 化石: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一、课前延伸:1.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载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珍贵的密码”?(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写出化石的价值,)(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即,化石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 )2.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
4、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2.(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3.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1找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作者由衷地叹服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6探究质疑:诗的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讨论并归纳:最后一节回应第2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7探究质疑: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引起下文,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
5、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2)远古:遥远的古代。 (3)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4)造物主: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5)骸骨(hi):尸骨。 (6)乌有:虚幻,不存在。 (7)潜行(qin):在水面以下行动。 (8)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9)太古:远古的时代。 (10)引颈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11)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12)幽雅:幽静而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同理,化石也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出发,生命的形成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象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
6、雅致。 (13)叹服:称赞而且佩服。 (14)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15)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长的年代,有的绝灭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5探究质疑: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讨论并归纳:诗中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 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 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
7、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结构上首尾呼应。 )3.精讲点拨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自养)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3)人类的出现。 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 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 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 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
8、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3、诗歌结构有何特点?哪两节结构相近?起什么作用?诗共7节,可分3层。 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 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最后一节回应1、2节结构相近,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1)生命的起源。 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 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 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互相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2)生物进化的历程。
9、答呼应 4、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好在使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既引起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诗眼。 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2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3探究质疑:诗的1、2节一连用了6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4探究质疑:化石所。
10、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衍不断的。 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些有机物的残余就是生命的信息,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破译这些密码。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二、自读感知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全诗共4个“你”,其中。